恋上你书网

恋上你书网>我的地盘在元末 > 第7章(第1页)

第7章(第1页)

二十九年

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,自汀路尾澳舟行,至是日巳时,海洋中正东望见有山长而低者,约去五十里。祥称是琉求国,鉴称不知的否。祥乘小舟至低山下,以其人众,不亲上,令军官刘闰等二百余人以小舟十一艘,载军器,领三屿人陈辉者登岸。岸上人众不晓三屿人语,为其杀死者三人,遂还。四月二日,至彭湖。祥责鉴、志斗&ldo;已至琉求&rdo;文字,二人不从。明日,不见志斗踪迹,觅之无有也。先,志斗尝斥言祥生事要功,欲取富贵,其言诞妄难信,至是,疑祥害之。祥顾称志斗初言琉求不可往,今祥已至琉求而还,志斗惧罪逃去。志斗妻子诉于官。有旨,发祥、鉴还福建置对。后遇赦,不竟其事。

成宗元贞三年

福建省平章政事高兴言,今立省泉州,距琉求为近,可伺其消息,或宜招宜伐,不必它调兵力,兴请就近试之。九月,高兴遣省都镇抚张浩、福州新军万户张进赴琉求国,禽生口一百三十余人。&rdo;

元代两次招抚台湾没有结果,但在澎湖却有建置,设立了巡检司,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。这是大陆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权机构的开始。元代澎湖巡检司设置于何时?目前学者有不同意见,尚无定论。据元人汪大渊的《岛夷志略》说:&ldo;至元间,立巡检司。&rdo;但元代有两次&ldo;至元&rdo;年号,一为元世祖的&ldo;至元&rdo;(1264‐1294年),一为元顺帝的&ldo;至元&rdo;(1335‐1340年)。《岛夷志略》所谓的&ldo;至元&rdo;,是指哪次&ldo;至元&rdo;而言?清代所修的台湾地方志,大都指出元代澎湖巡检司设于元朝末年。如范咸的《重修台湾府志》说:&ldo;至元末,置巡司。&rdo;谢金銮的《续修台湾县志》说:&ldo;元之末,于澎湖设巡检司,以隶同安。&rdo;鲁鼎梅主修的《重修台湾县志》说:&ldo;元末置巡检司于澎湖。&rdo;林豪原纂、薛绍元删补的《澎湖厅志》说:&ldo;元末置巡司,属同安县兼辖。&rdo;清人顾祖禹的《读史方舆纪要》福建&ldo;澎湖屿&rdo;条也说:&ldo;至元末,置巡司于此。&rdo;若参照这些记载来看,《岛夷志略》所谓的&ldo;至元&rdo;,应是指元顺帝的&ldo;至元&rdo;而言,顺帝的&ldo;至元&rdo;自是元末了。元末顺帝年间,汪大渊两次附搭海船,到南洋一带游历数年,在至正九年(1349年),就其亲所见闻,写成《岛夷志略》一书。书中记述&ldo;琉球&rdo;说,特产有沙金、黄豆、黍子、硫黄、黄蜡、鹿、豹、麂皮等。而&ldo;贸易之货&rdo;,有&ldo;处州磁器&rdo;之类,&ldo;海外诸国盖由此始&rdo;,可见当时台湾与大陆之间已有贸易联系,大陆往来各国的商舶时常经过台湾。汪大渊曾登上极高峻的峙山,观海潮,望日出。其所登的峙山为今日台湾何山,诸家说法不一,总之是台湾西海岸的某山。书中又记述&ldo;彭湖&rdo;说,&ldo;岛分三十有六&rdo;,&ldo;泉人结茅为屋居之&rdo;,人多长寿,男女皆着布衣,地产胡麻、绿豆、山羊数万成群。观此光景,泉州人移居澎湖已经不少。

台湾

更新时间2010-7-2219:04:53字数:10242

对于大陆和台湾的人来说因为长时间的隔绝大家互相了解很少。那么因为我写的这本书呢。很多东西都是涉及的,所以我找了一些资料帮助大家了解一下吧。不要等台湾回归了很多很对台湾却不是很了解。

台湾

台湾省地图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历史上,台湾曾被西班牙、荷兰、日本先后占领过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。1949年后,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。50多年来,台湾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。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,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。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,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。

中文名称:台湾省

外文名称:taiwan

别名:流求

行政区类别:省

所属地区:中国

下辖地区:台北县,桃园县,新竹

政府驻地:台北市

地理位置:中国大陆东南的海域

面积:36万平方公里

人口:18,834,593人(2009年7月)

著名景点:阿里山,日月潭

基本资料

行政区划

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,地处东经119°18&pri;03&pri;至124°34&pri;30&pri;,北纬20°45&pri;宝岛台湾25&pri;至25°56&pri;30&pri;之间。面积36万平方公里,包括台湾岛(面积358万平方公里)、澎湖列岛、绿岛、钓鱼岛、兰屿、彭佳屿、赤尾屿。在行政区划上,台湾省全省原本共辖基隆、新竹、台中、嘉义、台南5个省辖市,台北、宜兰、桃园、新竹、苗栗、台中、彰化、南投、云林、嘉义、台南、高雄、屏东、台东、花莲、澎湖16个县。后来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定为&ldo;行政院院辖市&rdo;。之后,在1979年又将高雄设为行政院院辖市。此外,还设有所谓&ldo;福建省政府&rdo;,辖金门、连江(马祖)2个县。

名称由来

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上,&ldo;台湾&rdo;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。但是史书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,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,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。在古老的中国出现国家机器时,就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管理,记载这一史实的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《尚书&iddot;禹贡篇》。九州中的扬州管辖范围北至淮河,东面至海。书中的&ldo;岛夷卉服&rdo;就是指台湾。康熙33年(1642年)高拱乾主修的《台湾府志》中表示,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。日本学者尾崎秀真也认为&ldo;岛夷&rdo;就是台湾最早的名称。&ldo;岛夷&rdo;,台湾的第一个名称。人们对海的知识逐渐增加,从水中走出来的人类开始把大海为人所用。春秋战国时,近海交通有所发展,因此出现许多关于海上的传说,其中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的传说流传至今。《史纪&iddot;秦始皇本纪》中记载的徐福上书中所称的海上有三神山:蓬莱、方丈、瀛洲。后人认为&ldo;瀛洲&rdo;即为台湾。徐福没有回来,但是两岸的来往在以后的岁月中越来越多。作为专门的历史地理书籍记载台湾的是在《前汉书》。进入汉代,关于台湾的记载开始多起来。在《前汉书&iddot;地理志》中有这样的记载,在会稽海外有&ldo;东鯷人&rdo;,分为20余国,&ldo;以岁时来献见&rdo;。后来许多学者认为&ldo;东鯷&rdo;应该指的就是台湾。在《后汉书&iddot;东夷列传》中,更是把台湾分为三部分,&ldo;东鯷&rdo;即为北台湾,&ldo;夷州&rdo;为中台湾,&ldo;澶州&rdo;为南台湾。在三百年前的荷兰人连少挺(lschoten)所绘的台湾地图中,也把台湾分为三个岛。把台湾分成三部分,说明对台湾的认识在加深。直接描述台湾情况的是在三国时期。三国鼎立时期,东吴位于江南,管辖范围包括会稽和东南沿海地区。东吴和海外的关系较为密切。《三国志》中谈及在孙权黄龙2年(230年)派军队出海远征夷洲。不少学者认为&ldo;夷洲&rdo;就是台湾。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可以称之为最早的台湾学者,在他的《临海水土志》对当时被称为&ldo;夷洲&rdo;的台湾情况有着专门记载,只是此书已经流失,主要内容记载在《太平御览》之中。从所记内容来看,这是当时最完整的关于台湾的文字资料。当然也有人说此时的&ldo;夷洲&rdo;就是广东或海南某地,但是从方位、气候、地形、古迹、物产、习俗等方面考证,应该是指台湾。通过《临海水土志》,使得远离台湾海峡的许多内地人,知道了尽管是有限的、但是极为难得的台湾的具体情况。颇有大志的隋炀帝,施政并无多少值得夸耀的纪录,但对外对内征战却有特殊的喜好,当然也对早有前朝前代所关注的台湾起兵。据《隋书&iddot;东夷传》所载,隋炀帝曾于大业6年(610年)发动远征琉求之战。&ldo;琉求&rdo;是何处?历来争议较大。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&ldo;琉求&rdo;即为台湾,而非日本琉球。不管如何,隋代对台湾已经相当了解。在《宋史&iddot;外国列传》中则明确记载,琉求国在泉州之东,有海岛称&ldo;澎湖&rdo;,烟火相望。赵汝适的《诸蕃志》中也有类似的记载,当然所记内容不详细。对于台湾的名称,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。台湾政治名人连战出生于当地世家,他的祖父即为著名历史学家连横。连横在代表作《台湾通史》中说,&ldo;台湾原名&lso;埋冤&rso;,为漳泉人所号。&rdo;因为明代时期的闽南人历尽艰辛到达台湾后,因水土不服和劳累困苦,病死者众多,死后连尸骨都无法运回故乡,&ldo;故以&lso;埋冤&rso;名之。&rdo;因为&ldo;埋冤&rdo;不吉利,而闽南话&ldo;埋冤&rdo;又与&ldo;台湾&rdo;同音,所以易名为&ldo;台湾&rdo;。这种分析不无道理,因为移民确实有过令人难以忘怀的痛苦经历。但是,连横先生的结论也有牵强附会之处,因为同音的字很多,为什么用&ldo;台湾&rdo;代替&ldo;埋冤&rdo;?&ldo;埋冤&rdo;不吉利,&ldo;台湾&rdo;吉利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?&ldo;台湾&rdo;名称的由来并非如此。台南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,因此对台湾的称呼最初起于对台南地区的称呼。最初在台南一带居住的拉雅族,在介绍台湾时称为&ldo;tayan&rdo;或&ldo;tai-an&rdo;,荷兰人拼为&ldo;taioan&rdo;,从大陆来的移民则读作&ldo;tai-oan&rdo;。因此,由于读音不同,在台南一带称为&ldo;台员&rdo;、&ldo;大员&rdo;、&ldo;大圆&rdo;、&ldo;大湾&rdo;、&ldo;大冤&rdo;。以后由闽南话的&ldo;台员&rdo;转音为&ldo;台湾&rdo;,所指地区也由台南一地扩及整个台湾地区。自明代起,&ldo;台湾&rdo;之名正式流行。在明代闽人周婴所著《远游篇&iddot;东蕃记》中,以&ldo;台员&rdo;称台湾。在明代万历年间(1573至1619年),在朝廷公文中出现&ldo;台湾&rdo;。清代张眉的《瀛濡百咏》一书指出:周婴把台湾称为&ldo;台员&rdo;,&ldo;这是闽南语所造成的错误,从此台湾之名始进入中土。&rdo;&ldo;台湾&rdo;名称由此而来,应该是比较客观的。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www.baquge.cc www.cwzww.com www.9kutxt.com www.shuhuangxs.com www.du8.org

相邻推荐: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